当前位置: 首页 妇女发展 巾帼建功

山村里的女当家

发布时间:2014-02-26 15:32 来源:市妇联 作者:市妇联 浏览次数:96261

——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黄泥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
        陈金桃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陈金桃,女,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于富源县大河镇黄泥上堡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1年当上村里的妇女主任,1999年被任命为黄泥村党总支书记,2O07年至今兼任黄泥村委会主任。工作十多年来,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黄泥村村民在她的带动下,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建起了教学楼、走上了致富路……前后对比,村民们无不感激地说:“因为有了陈书记,我们的日子才过得这样红火。”

克难攻坚,情为民所系

  上任伊始,陈金桃就意识到,“村民要致富,离不开水、电、路”。于是,她组织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致力于黄泥村水、电、路“三通”工程建设。刚开始时村里人并不完全理解,因为贫穷的村民们怕从自己手中敛钱。为了筹措资金,陈金桃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村委会自筹一点、农户集资一点、施工队垫付一点”的办法,筹集到资金20余万元。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从规划引水线路到开挖地沟,从铺设管道到建水池,陈金桃一直都摸爬滚打在工地上。有一次下起了滂沱大雨,陈金桃顶着暴雨指挥埋水管,狂风肆虐,树叶刮伤了她的眼睛,道路泥泞,她的脚踩在了洼沟里,把腿摔伤了。就在那晚,她发高烧体温达39度多。第二天,她强撑着起来,丈夫心疼的说:“别去了。”她说:“不行,施工关键时期,我怎么能离开现场。”到了施工现场,她一边输液,一边坚持工作。苦战数月后,甘甜的泉水终于一路欢歌流进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近2000名村民家中,全村人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靠人挑的历史。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黄泥村由于用电线路老化、农民私拉乱接,导致老百姓用电难、用电贵,用电问题又成了陈金桃的一大心事。为了争取项目和资金,她先后10多次找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黄泥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终于启动了。这一改就是六年,其间她都记不清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磨了多少嘴皮子。2006年11月,总投资382.2万元,群众义务投工19140个的电网改造工程结束了,全村人用上了平价电、放心电。
  水通了、电通了、路也必须修通,而且要修成高标准水泥路,这是陈金桃的决心。她经过多方协调,历尽千辛万苦,争取到支持资金50余万元。刚开始施工时,由于修路涉及到拆迁、占地等问题,部分老百姓思想不通,修路受到阻挠,甚至混凝土还未凝固就遭到破坏,面对困难,陈金桃没有退缩,她认为老百姓有情绪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把工作做细,没有和村民们主动沟通,是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影响了修路。于是,她和班子成员分头到各家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给她们讲修路的好处。通过努力,理顺了村民的不良情绪,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顺利清理了挤占的村道,硬化了上堡子等8个村民小组共12.6公里的村道,修通了自强村等3个村民小组的砂石路,架通了黄泥沟等3个自然村的桥。现在,老百姓出门就走水泥路,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因涨水而绕道了。
  水、电、路通了,可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制约黄泥村发展的主要因素,陈金桃意识到只有把教育搞上去黄泥村的明天才有希望。黄泥小学的教学楼因年代久远,被上级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新建黄泥小学教学楼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为此陈金桃昼夜寝食不宁,新建教学楼,巨额投入,钱在哪里?她不停地问自己,不知煎熬了多少个难眠之夜,终于想好了一套筹措资金的方案。于是,她迅速组织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建校筹资方案。通过黄泥村主要领导贷款18万元,黄泥村在外工作人员、群众捐资20余万元,筹集到近40万元的启动资金。2004年5月,施工队进驻工地,教学楼建设工程终于启动了。为确保教学楼工程质量,陈金桃不顾严寒,不管黑昼,废寝忘食,始终坚持在施工现场监督守候,即便自己因公务外出,也要由丈夫亲临监督。她的决心感动了煤矿企业老板刘光智,刘老板说:“陈书记用自己的人格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她的为人,我们信得过,新建学校厕所的5万元资金我全包了,另外,我再捐资22万元帮助新建教学楼”。经过一年多的奔波、劳累,投资100多万元的新教学楼终于竣工投入使用,全校700余名师生喜迁新楼,全村群众皆大欢喜。
  几年来,黄泥村得到了省、市、县、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共筹集到新农村建设资金500余万元,动员群众投工投劳2000多个对村庄进行亮化、美化,共硬化水泥路面7500平方米;建盖红白理事会1个,制定各项制度职责,提倡丧事俭办,反对铺张浪费,倡导村民移风易俗;新建文化广场1个,活动室3间;组建文艺演出队1支,演出队利用农闲季节自编自演,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黄泥村被省妇联表彰为“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

发展致富,利为民所谋

  常言道:“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看到全村还有大部分人没有富起来,陈金桃给自己的压力更大了。“陈金桃是一条老黄牛,她身上有一股拱劲”,这是与她共事的同事对她的评价,也正是她身上的这股劲头,使她又开始东奔西走,要政策、找资金、闯市场、跑销售……最终,她结合黄泥村的实际,做出了“远抓林果近抓畜,生态家园迈大步”的发展构思,决定以种养殖业为突破口,推进全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使村民迅速脱贫致富。好思路带来大实惠,首先利用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组织村民绿化荒山1400亩,种植经济林果600亩,建面积200亩的蔬菜基地1个,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其次把国家级品牌“大河乌猪”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兴科技、创品牌、抓营销、促流通入手,闯出了一条繁育优质仔猪和饲养肥猪的新路子。2007年3月,黄泥村委会占地40亩的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盖母猪厩舍7200平方米,育肥猪舍8600平方米,饲养母猪860头、育肥猪4160头,仔猪2400头,成为大河镇养殖业的一大龙头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陈金桃采取引进外资、辐射带动的策略,2007年年底,由富源县老厂乡舍乌煤矿企业老板张敬投资建设的富源县睿智公司大河乌猪养殖基地也正式成立,该基地成为大河镇第一、富源县第二的大河乌猪养殖龙头企业。基地占地80亩、投资3000多万元,现有母猪繁殖区猪舍13幢1万余平方米、育肥区猪舍11幢1.5万平方米。基地可饲养能繁母猪1000头,年培育商品仔猪20000头,年出栏肥猪20000头,转运生猪20000头,可提供农民就业岗位100余个,转化粮食作物10万余吨。2009年黄泥村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400万元,畜牧业收入达900万元。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1082户3458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每户只有1人,从事石料加工、烤酒、养猪行业的有20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有1700人,大小车辆有140余辆。

公正廉洁,权为民所用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陈金桃用心感悟着其中的哲理。她说:“作为党的干部只有扶好百姓心中的这杆秤,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爱戴。”她把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真正交给班子会、村民代表会,让他们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使干部清白、群众明白。
  公生廉,廉生威。在廉政建设上,陈金桃坚持从我做起,从严做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全村党员干部。她为自己制定了“四自”、“五不”、“四过关”的行为准则,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要的钱不要、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过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她以实际行动给全村党员干部做出了廉洁奉公的榜样。黄泥村委会近年来的建校、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多达6O0余万元,她坚决采取由各建设单位写出可行性报告,村委会集体开会审查通过,公开招标,比价管理等民主公开的方式完成,没有一分建设资金使用由“一把手,一支笔”的权力直接签批。她真正做到了“请吃不到,说情无效,送礼不要”。
  心系群众,任劳任怨,陈金桃用汗水和泪水,以忠诚和尽职,谱写了一曲充满无数艰难与辛酸的赞歌;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一个平凡普通的村官,却撑起了一片不小的事业。“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陈金桃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赢得了村民的拥戴。她的事迹先后被《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她已连续三届当选为富源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被曲靖市政府、市妇联表彰为“劳动模范”、“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巾帼十杰”等, 200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省级劳模,2010年被省妇联评为省级“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0

上一篇:用信念编织梦想

下一篇:巾帼创业展风采 巧手绣出致富花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手机官网